Cinque Terre
 
【教学改革与研究】关于印发《皖南医学院关于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修订)》的通知
时间:2024-09-04 预审:洪艳 二审:颜亮 终审:黄月娥 来源:教务处(招生办、高教研究室、教学质量评估中心) 阅读次数:

关于印发《皖南医学院关于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修订)》的通知

校政〔2023〕135号

各部门、单位:

      《皖南医学院关于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修订)已经院长办公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严格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皖南医学院

2023年12月15日

皖南医学院关于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修订)

为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和管理,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更新,通过一流课程建设助力一流专业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20〕19号)、《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社科〔2022〕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修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要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建设理念,积极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更新课程内容,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建设皖医特色、省内先进的一流课程体系。

二、建设原则

(一)立足专业、分类建设。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一专业基础—专业教育一实践教育”课程体系,有规划、有重点地分类建设不同类别的一流课程(线上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等类别)。

(二)引领示范、分级建设。依据专业定位和建设基础,打造“校级—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注重发挥各级各类一流课程的“品牌效应”和“示范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和更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专业课程。

(三)明确标准、突出实效。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要求,遵循国家级、省级、校级有关课程建设标准,抓好一流课程的建、用、学、管。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各类一流课程建设标准,重点关注课程团队、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内容与资源、教学活动与教师指导、课程管理与评价等,努力实现一流课程建设目标。

三、建设目标

紧紧围绕一流课程建设任务,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努力建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的一流课程,加强各专业核心课程内涵建设,推动课堂革命。全面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系统推进课程改革,依托课程中心,培育各级一流课程。开展课程评估,推动课程资源建设,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按照“评建结合,以建为主,扶优扶特,整体推进”的原则,实施分层次、分类别建设,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导向,形成校一流、省一流、国一流的梯度,充分利用教学一体化平台,推动一流课程资源上线运行,拓展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建设内容

一流课程建设应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达成,不断优化建设目标、更新教学内容、融合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严格教学管理、丰富评价方式,同时注重宣传推广,积极调研,总结建设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流课程各类课程分类建设内容要求如下:

(一)线上一流课程建设。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云端开放式课程教育平台,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学时空、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活动、变革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推动线上课程建设与应用共享,优化教学资源。推动各级一流课程通过校级、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或其他全国性官方课程平台,向省内外高校提供优质教学服务。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合理分配学时,有效利用线上优质资源,并结合线上线下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应具有可追溯的学生在线学习记录。教师需积极应用国家级一流课程资源或自建线上课程,打造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融相长、适合学校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混合式一流课程。

(三)线下一流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目标融合创新、内容融合创新、技术融合创新、模式融合创新的课堂革命。鼓励线下课程充分总结线上教学经验成果,有效运用智慧教室以及线上优质资源和学校自建课程资源,通过校级在线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学工具,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完整的实验教学项目为基础,建设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等问题。应为包含多门课程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专业课程、应用相关知识通过自主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设计型实验及以学科或行业发展前沿问题为选题,以学生自主设计为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洞悉、探索学科前沿,不断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研究探索型实验。

(五)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五、建设管理

(一)所有立项建设的一流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实施课程建设各项任务。

(二)课程负责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1.原则上课程负责人应为高级职称,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热爱本科教学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2.担任该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任务3年以上,教学效果好,具有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经验,教学工作成绩突出。

(三)课程负责人的职责

1.组织制定并实施课程建设规划,制定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开展各类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申报各类教学研究项目和教学成果奖,负责课程各教学环节的质量保障与提升;

2.组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包括落实课程教学任务与计划、组织教学研讨、辅导、答疑、出卷、阅卷、课程质量分析等);

3.组织整理收集本课程教材、教辅资料、课件、试题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4.负责组织本课程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课程网站建设、教学课件制作、题库更新等),适时组织任课教师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开展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

5.负责本课程(组)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指导工作,促进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收集、归档教学文档和相关资料,妥善保管教学档案,配合学院、教研室做好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其他事宜。

(四)校级一流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二级学院具体落实课程的日常建设和管理,学校将课程建设过程情况纳入三期教学检查。对建设成效进行验收,对立项课程进行全面评估验收,包括查阅档案、组织听课、访谈学生等,重点对比课程改革前后教学效果的变化情况,及其实践推广应用价值。

(五)验收工作原则上在建设周期结束时完成,对于验收不合格的课程进行延期,延期1年后仍达不到验收标准的将取消项目资格并停止拨付相关建设费用。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在校级基础上遴选,其建设验收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及相应指标开展。

(六)学校办公室承担一流本科课程服务和数据安全保障的主体责任,加强课程平台和资源支撑建设,不断更新并提升技术和数据服务水平,监控和打击不良学习行为,加强课程平台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上线课程审查。宣传部和课程所在学院应加强课程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审查。

六、建设保障

(一)专项经费支持

一流课程按照分级分类建设原则确定经费支持标准,由教务处负责统筹。线上一流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及虚拟仿真一流课程给予10万元/门课程的建设经费资助,线下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给予8万元/门课程的建设经费资助。经费投入分期分级划拨,立项校级课程建设后划拨总经费的40%;立项省级课程建设后划拨总经费的40%;立项国家级课程建设后划拨总经费的20%,同时在资助经费的基础上,每门课程追加5万元建设经费,建设周期按照相应文件要求执行。一流课程经费支出应遵守学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及财务管理制度。

(二)政策支持

1.对获各级一流课程建设的项目,学校将优先安排使用各类教学资源。

2.对获各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的教师,学校优先安排外出考查学习交流,促进课程教学团队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技能,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3.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教师团队将在师资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科研项目、质量工程项目、工作考核、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切实保障课程建设走深走实。

4.各类一流课程线上运行后,满足以下条件可申请认定线上学时: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的一流课程及优质的校级一流课程;需经过至少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有与教材配套的学习大纲、线上视频等;有跟进学习进度和监督机制;根据国家对各类一流课程的要求计算线上学时比例,按照40分钟/学时折算线上学时;需提供每个周期的教学任务及线上支撑材料。

七、附则

本方案自发文之日起执行,《皖南医学院一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试行)》(校政〔2020〕42号)同时废止。其他文件与本方案不一致的条款参照本方案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文昌西路22号

皖南医学院教务处 版权所有 241002

    • 教研科:3932650
    • 教务科:3932633
    • 普教招生办:3932637
    • 实践教学科:3932680
    • 考试与教材科:3932631
    • 处长信箱:jwc@wnmc.edu.cn
  • 办公室:3932652
  • 高教研究室:3932650
  • 教学质量评估科:3932438
  • 教学质量监控科:3932502
  • 教师能力发展中心:3932650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