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教学改革与研究】关于印发《皖南医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时间:2024-09-04 预审:洪艳 二审:颜亮 终审:黄月娥 来源:教务处(招生办、高教研究室、教学质量评估中心) 阅读次数:

关于印发《皖南医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校政〔2020〕40号

各处级部门、单位:

       《皖南医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意见》已经院长办公会议审议,现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学习,认真贯彻执行。

皖南医学院

2020年4月29日

皖南医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校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新医科、新工科”建设为契机,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点,进一步转变建设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本科专业,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总体目标

以国家一流专业为标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通过3年建设周期,专业建设水平整体得到显著提升,力争13-15个专业进入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或通过专业认证,其中,3-5个专业进入全国“一流专业”建设项目。

三、建设原则

(一)优质发展,辐射引领 优先遴选具有一定办学特色的专业,引导二级学院主动整合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办出专业特色,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综合实力。发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辐射作用,通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引领其它专业建设。

(二)面向需求,服务社会 优先遴选符合国家急需、区域需求大的专业,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力培养区域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医疗、经济发展服务。重点支持与国家、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专业建设。

(三)注重内涵,动态调整 一流专业建设应围绕专业内涵建设,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年度检查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建设成效。

四、建设任务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等7个方面,各专业应有重点的选择若干方面进行建设。

(一)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建立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能力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生为本、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把增强学生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能力素质要求,深入挖掘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内涵和元素,设计和优化课程的各个环节。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把学以致用、崇尚劳动、热爱创造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着眼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中国家一流专业应立足培养能够解决中国难题,具有竞争力的战略储备人才,省一流专业应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校一流专业应突出学校特色和优势,符合学校发展需要。

(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1.专业认证或评估。对于已有认证标准或评估体系的本科专业,力争高标准通过认证或评估,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家、省级有关标准。

2.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围绕教育教学前沿领域重大热点问题,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开展省部级、校级教改项目的研究与实践,积极争取国家级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参与国家专业(行业)标准的建设。培育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教学研究论文,做好省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的培育工作。

3.开展教学模式改革 深入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推进研究性教学、小班化授课、实践学习、项目学习等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活动性、合作性、思考性学习。

4.强化学科建设 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中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教师、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知识创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互动。

5.增强社会服务 建设完善实验室开放平台,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增强专业对社会的贡献。

(三)教师队伍建设

1.专业负责人 承担专业建设的主体责任,主讲专业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程,能够引领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在全国同类型高校的相关学科专业领域中具有较大影响力。为了加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一流专业建设除专业负责人外,可在本学科领域内聘任学科(或方向)带头人作为专业学术负责人。

2.教学团队 专业教师结构优化,整体教学、教研水平明显提升,团队成员在国际或全国性教学组织、团体或专业刊物担任重要职务,成员影响力明显增加。高级职称教师必须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健全、工作有效。

3.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书育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能够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国际交流或具有国际教育背景比例有所提升,熟练运用最新教学方式方法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高。

(四)课程教材建设

1.课程建设 完善课程内容更新机制,能够将科学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到课程教学中。按照学校一流课程建设规划,打造一批一流课程,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和整合的宽度,课程体系能有效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建设精品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积极参与国家级和省级各类课程建设,并实现共享。

2.教材建设 建设一批品牌主干基础课程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实验实践类教材等。新增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省级重点教材。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省级重点教材等优秀教材和新教材比例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在相应课程的统一使用率达100%。

3.数字化资源建设 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全面推进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实践和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基本覆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

(五)实践教学建设

1.实践教学平台 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功能齐全、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平台不但能够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需要,而且可以辐射校内外相近专业。

2.校企(地)协同育人平台 与地方政府、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建设实践教育中心,共同打造合作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创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培养与需求对接、科研与教学融合。

3.数字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平台 建立可满足“互联网+”教育要求的数字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平台,使用效果良好。

4.技能培训综合平台 推进学校与附属医院和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临床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平台,保障临床医学分阶段水平考试和各专业学科和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加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强,毕业论文(设计)总体选题科学,能够较好地体现本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或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独到见解。

(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改革考核方式 强化学业的“过程考核”和“形成性评价”,建立能够支持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及学生能力达成评价的相关机制和相应支撑平台。探索建立体系化的学业评价新模式、新方法、新标准。

2.提升科研能力 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依托现有科研平台,搭建学生科创实践平台,推动高质量师生共创,增强学生科研能力。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创新发明成果显著,在影响力较大的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中获得高等级奖项。

(七)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

1.开展国际合作育人 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大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大型跨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自然科学、医学类相关专业应引进吸收海外先进课程资源,建立与国际对接的课程体系,力争建设国际化教材。选拔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赴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访学交流。

2.着力推进协同育人 建立与社会资源(校、所、企、地等)协同育人体系,特别是医教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合作,搭建对接平台,开展专业共建,对人才培养进行协同管理。扩展专业的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建立与社会用人单位合作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全校上下要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学校要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听取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进展情况,研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各学院、有关部门要以问题和效果为导向,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重点内容和措施,全面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工作。

学院要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摆在学院工作的重要位置,要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建设,选拔合适的专业负责人,保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需与学校签订建设责任书,并按照建设计划书开展工作并达到建设目标。

(二)制度保障

各相关学院和职能部门依据本方案,围绕人才引进、团队建设、学生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制定政策。改革现有人事和资源分配体制,从资金划分、招生数量、职称评定、岗位晋级、编制设置等方面完善配套规章制度。

(三)经费保障

校级一流本科专业立项后建设周期为三年,学校以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形式给予每个立项专业资金支持,如在建设期内,成功申报省级或国家级专业“双万计划”,学校将参照省级或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进行建设。各专业可根据实际确定建设周期内每年投入额度,学校根据申报情况予以统筹调整。每年根据入选“双万计划”情况增补建设专业和课程。

建设期内获批为国家级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奖励参考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奖励办法执行。

(四)监督保障

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评估和监督机制,定期对一流专业建设实施过程、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测评估,对一流专业建设实施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学校将结合不同专业建设重点,以考核方式、考核主体、考核周期、考核指标、考核程序、考核结果等为抓手,制定适应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总体要求的绩效考核办法;同时制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本科专业量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专业建设绩效评价,依据相应的数据库和指标体系,建立动态调整的机制。定期对各本科专业、专业带头人进行考核,并严格运用考核结果,着力推进我校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一流专业立项项目的建设工作。

六、遴选办法

(一)申报条件

定位清晰明确 服务面向清晰,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有特色,在国内高校中有一定影响力。

管理规范有序 切实落实本科专业国家标准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有序。近三年未出现师德师风问题、重大教学事故和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如有出现,一票否决。

改革成效突出 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理念先进, 教学内容更新及时,方法手段不断创新,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引领带动新医科、新工科建设。

师资水平较高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 设,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广泛开展,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水平高。

培养质量广泛认可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毕业生行业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好。

(二)申报程序

1.对照申报条件,填写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申报表,并报学院审核;

2.学院组织评审并择优推荐至教学指导委员会;

3.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并报学校审定;

4.学校审定,公示不少于3天并发文公布。

(三)项目建设

1.建设标准 学校根据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明确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任务和结项验收标准。

2.总体进度 在三年建设周期内,实行年度检查制,建设期满组织结项验收。

3.项目管理 教务处负责项目的立项、检查和验收,立项项目所在学院是项目建设主体,负责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及相关具体工作。

七、考核验收

(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采用年度报告考核和结项评估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校级专业建设点进行年度检查,重点关注建设成果及建设绩效,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果丰硕、绩效优秀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整改实施效果;对实施消极、工作迟滞不前的专业,将终止项目建设,并追究项目负责人责任。

(二)项目建设期满,由教务处组织专家,依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任务标准进行验收评估。

(三)如在建设期内,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专业“双万计划”的,视同校级支持计划结项。

(四)项目结项时,未能如期达标的,学校将按实际完成建设任务的比例,收回项目所拨付的经费。

(五)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成效,纳入学院年度考核指标。

八、附则

本方案从发文之日起开始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文昌西路22号

皖南医学院教务处 版权所有 241002

    • 教研科:3932650
    • 教务科:3932633
    • 普教招生办:3932637
    • 实践教学科:3932680
    • 考试与教材科:3932631
    • 处长信箱:jwc@wnmc.edu.cn
  • 办公室:3932652
  • 高教研究室:3932650
  • 教学质量评估科:3932438
  • 教学质量监控科:3932502
  • 教师能力发展中心:3932650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