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教学改革与研究】皖南医学院关于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修订)
时间:2024-09-04 预审:洪艳 二审:颜亮 终审:黄月娥 来源:教务处(招生办、高教研究室、教学质量评估中心) 阅读次数:

皖南医学院关于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修订)

校发〔2020〕30号

各处级部门、单位: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 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等文件精神,推动我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现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注重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全面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各类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制定并实施《皖南医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争创课程思政示范高校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二)坚持人才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质量立校”战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落实“三全育人”机制,着力培养医学与多学科融合、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三)强化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深入挖掘课程教材的育人功能,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工作。大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充分应用社会实践、现场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发挥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行为引导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医学人文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实施方案和学分认定实施细则,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

(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师德、医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增强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潜心教书育人。健全师德、医德考评制度,将师德、医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将师德、医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医德一票否决制。

二、强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内涵

(五)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时修(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业挑战度。打造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学时的合适比例,构建模块化选修课程,丰富选修课程数量,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学习需求。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不低于10%的自主学习时间,增加学生阅读量和体育锻炼时间,以适当方式纳入考核成绩。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课程建设,构建以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

(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树立“大健康”、“生命全周期”理念,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形成精准医疗意识和思维方式,具备服务健康全过程的公共卫生知识能力素质。继续推进卓越人才教育培养改革与建设,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建立广泛深度合作关系,强化校校、校院、校地、校企等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继续深化“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稳妥推进跨校联合人才培养,发挥不同特色高校优势,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准备工作,促进现有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科交叉基础上的差异化、特色化人才培养。

(七)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坚持从严治校,依法依规加强教学管理,修订《皖南医学院学籍学历管理办法》,规范本科教学秩序。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制定本校辅修专业目录,建立健全与主辅修制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与资源配置、管理制度联动机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辅修专业,根据学校定位和辅修专业特点,推进“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学分制管理制度,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校、学科、跨专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推进模块化课程建设与管理,大力打造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选择学分创造条件。建立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试行校际学分互认与转化,以学分积累作为学生毕业标准。完善学分标准体系,严格学分质量要求,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

(八)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加强专业建设顶层设计,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的预测预警机制,形成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探索专业大类招生模式。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促进“特色”与“规范”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新医科、新医科+新工科建设路径,加大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养老护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健全专业负责人制度,强化医学门类优势专业,加强新办专业建设。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 2.0计划,全面实施国家、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九)加快一流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

严格课堂教学管理,严守教学纪律,确保课程教学质量。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着力打造一批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等五大类型一流课程。鼓励各专业与行业、企事业单位联合,探索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聘用机制;完善基础与专业课程教师交流机制,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的教学团队。系统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编著,努力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修订《皖南医学院教材管理办法》,落实高校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责任。鼓励高水平教师编写既符合国家需要又体现个人学术专长的高水平教材。

(十)重塑教育教学新形态

加快形成多元协同、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服务及时的云服务体系,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教学管理。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变轨超车”。

(十一)发挥质量工程项目示范引领作用

结合学校总体规划,做好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引导。质量工程项目聚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社会责任和创新创业教育、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评”改革等。强化质量工程项目过程管理,实现项目申报、评审、建设动态、成果展示一体化,充分发挥质量工程项目在专业、课程、团队、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研究和改革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十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规范教学大纲、教案、讲稿、课件、授课进程表等基本教学文书撰写(制作),形成课前准备充分、教案撰写完整、课堂讲授生动、教学方法多元、师生互动研讨的良好教学效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以赛促教”,提升教学能力。倡导知名教授、行业专家等开设新生研讨课、专业导论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

(十三)拓展实践育人平台

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大社会实践活动资金投入,开辟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和社会服务基地。建设学生实习岗位需求对接网络平台,征集、发布企事业和学生实习需求信息,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服务。严格实践教学基地准入制度,完善各类用人单位接收大学生实习的制度保障。根据我校各专业教学和实习单位工作实际,优化实习过程管理,强化实习导师职责,提升实习效果。加大对学生实习工作支持力度,支持建设一批共享型、实习就业一体化实习基地。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院(企)合作,建立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

(十四)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合理制定专业实践教学方案,逐渐形成“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科研育人功能,鼓励教师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加大科研实践平台建设力度,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更大范围开放共享,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推进科技竞赛管理,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效果。切实加强课内实验、见习、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十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等关键领域改革。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管理。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训练,完善并积极推广创新创业导师制和班主任制。发挥“互联网+”、“挑战杯”、“专利创新”等大赛引领推动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大学生科研基金为依托,不断提高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支持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获取多种职业资格和能力证书,增强创业就业能力。争创创新创业示范高校。

(十六)加强学生管理和服务

加强学校党委对学生工作的领导,健全学生组织思政工作体系,坚持严格管理与精心爱护相结合。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和诚信管理,严格校规校纪刚性约束。配齐建强辅导员队伍,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积极探索从时代楷模、改革先锋、道德模范、业务骨干等群体中选聘校外辅导员。探索开展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学风建设目标责任制和学风监督评价体系,完善学风考察奖惩制度,杜绝各种违纪作弊行为,以考风促学风;建立课程重修制度,严把毕业出口关,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

三、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水平

(十七)完善各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完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和学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推动专业建设主责单位与行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制定相应的专业与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十八)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把教学业绩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实施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准入制,严格教师授课准入制度。制定《皖南医学院非课堂教学工作量实施办法》,探索把教师日常指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展演以及开展“传帮带”等工作,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

(十九)完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和管理办法,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加大考试改革,提高考试的科学化和信息化水平;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过程考核比重;积极推进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核等方式在实践技能考核评价中的应用,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考辅教、以考促学,严肃考试纪律,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未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严格全过程管理,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落实学士学位管理办法,健全学士学位管理制度,严格学士学位标准和授权管理,严把学位授予关。

(二十)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梳理教学管理职能,推进管办评分离,强化教学督导,成立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完善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加快形成以学校为主体,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

(二十一)健全本科教学评估制度

按照“一个坚持、两个突出、三个强化”的评估思想,深入查找我校本科教育教学问题,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根据学校自身办学实际和发展目标,构建教育基本标准,确立人才培养要求,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积极开展专业认证和评估、本科教学自我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课程评估等,落实“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四、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提升办学条件保障能力

(二十二)加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根本地位,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强化全员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意识。学校主要领导、各级领导干部、广大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党建和思政、教学和科研一线,切实把走进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落到实处。明确各类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切实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要求。学校人员、经费、物资要聚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形成全员、全方位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

(二十三)落实教学工作会议制度

结合教育领域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坚持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定期专题研究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工作。学校每两年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专门研究本科人才培养,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明确方向,并制定具体落实方案。

(二十四)规范教学工作责任制度

坚持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学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校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及分管联系部门,研究落实支撑和服务本科教学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各职能部门和教学辅助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教学质量相关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教学单位党政一把手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坚持期初、期中、期末“三期”教学检查制度,落实领导深入教室、实验室听课制度。

(二十五)落实二级教学管理

结合“放管服”,加强教学单位教学管理责权,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教研室、课程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机制,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理顺临床医学类专业的教学管理体制,推进学校与附属医院一体化,完善临床(护理)学院管理模式,强化附属医院的教学主体责任。医院须在年度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逐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教研室、课程模块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提供必需的场地、经费和人员保障,选聘高水平教授担任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要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放在与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制定专门培养培训计划,为其职务晋升创造有利政策环境。

(二十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逐步增加教师总量,使各专业生师比更趋合理。加大聘用具有其它高校学习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力度。完善青蓝工程,推进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制度。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兼职教师岗前培训,为符合条件的兼职教师、急需紧缺人才申报相应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优化实验系列队伍结构。加强教师能力发展中心建设,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探索实行学分管理,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考核和职称聘任的重要依据。以提升教学能力为目的,开展岗前和在岗专业科目培训。推进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探索建立校企、校社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机制。设立教学卓越奖,鼓励社会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建立健全助教岗位制度,支持没有教学经历的新入职教师、研究生、优秀高年级本科生等担任助教岗位,承担课堂教辅、组织讨论、批改作业试卷、辅导答疑、协助实习实践等教学辅助任务。

(二十七)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同时推动实验室功能优化、资源共享、智能管理,加大对实验室、专业技能实训中心及教学基地经费投入,优化校内外实践教学设施功能布局。建设好现有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省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争创国家级临床医学实验示范实训中心。加强教室、学生活动中心、体育教学设施等建设。附属医院、临床(护理)学院要建成满足学校实践教学需要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二十八)加强专业教学基地建设

建立健全附属医院、临床(护理)学院、教学医院、企事业实习单位的建设、管理与服务体系,开展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质量年度检查,将检查结果运用于兼职教师职称聘任、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持续推进专业教学基地与学校的同质化教育,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要求和考核方式“五个”统一。定期开展实践教学基地评估,严控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规模,规范准入条件。

(二十九)提高教育教学开放合作水平

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探索国内、国(境)外高校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选拔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赴国(境)外高水平机构访学交流,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专门人才。

本文件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原《皖南医学院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校政〔2017〕178号)即行废止。

中共皖南医学院委员会 皖南医学院

2020年5月18日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文昌西路22号

皖南医学院教务处 版权所有 241002

    • 教研科:3932650
    • 教务科:3932633
    • 普教招生办:3932637
    • 实践教学科:3932680
    • 考试与教材科:3932631
    • 处长信箱:jwc@wnmc.edu.cn
  • 办公室:3932652
  • 高教研究室:3932650
  • 教学质量评估科:3932438
  • 教学质量监控科:3932502
  • 教师能力发展中心:3932650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